强化政治责任 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访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赵旭辉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快速响应、迅速行动,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战略部署,积极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部署,全力以赴做好应急防控物资保障和企业有序复工复产等重点工作,为统筹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近日,本刊记者就此专访了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赵旭辉。
记者: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工业和信息化厅主要做了哪些重大工作?
赵旭辉:自治区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我们把做好防控工作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重大政治任务,坚决扛起应急防控物资保障的政治责任。
迅速启动疫情防控响应机制。成立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紧急通知,明确6项工作制度,组成综合协调、物资供应、物资生产、外部协调4个工作组,细化21项重点任务,全力做好应急物资储备保障的组织协调工作。根据形势变化,增补措施、强化统筹,建立每日一报动态监测制度,为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细提供了有力保障。
及时完善应急物资保障网络。积极履行牵头单位综合协调职责,提请指挥部印发《防控物资和市场供应及生产生活保障组工作方案》,建立涵盖19个单位的快速响应、协调联络、信息发布工作机制,确保物资供应保障各环节快速联动、有序衔接、高效运转。多次召开党组会、专题会,研究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防控要求,及时协调解决困扰物资保障的疑难问题。组建在京工作团队,对接国家工信部、发改委等部门和中国医药集团、中国民贸会等国内外相关企业,紧急协调物资支援。派出干部赶赴浙江、甘肃等省,全程监管押运物资,有效保障了物资供应及时到位。
多路并进拓展应急物资采购渠道。制定《关于发动相关企业筹措应急物资的通知》等政策,动员社会力量多方筹措应急物资。积极协调兄弟省区工信部门和红十字会等部门、企业获取货源信息,提升国药控股、国大药房等多渠道采购口罩等用品的积极性,倡议全区各大企业、在宁外地商协会、慈善机构等拓宽捐赠渠道,帮助企业打通从外省购置生产原料渠道,协调从越南、土耳其等国外采购的物资尽快通关运达。
细致入微做好应急物资保供工作。对口罩、测温仪、护目镜、消毒用品等紧缺防护用品实行动态监测和每日一报制度,建立每日需求、调拨、供应台账,及时完善物资储备品种、数量目录,促使应急物资储备由最初的36类增至86类。截至3月31日,在自治区疫情防控指挥部领导下,我们按照“储备一批、发放一批、谋划一批”的原则,累计调拨发放27批物资,其中各类口罩562万只、防护服50299件、隔离衣44928件、护目镜24992个、红外测温仪32474个、红外热像仪/立柱式测温仪274台、酒精67吨、消毒液51吨,有效保障了疫情防控物资需求。
记者:在这次疫情防控期间,区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工业和信息化厅对这些企业的快速转产投产做了哪些推动工作?
赵旭辉: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疫情防控物资保障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自协调,多次深入防控物资生产企业调研。面对疫情初期应急防控物资严重短缺的局面,在协调区外调运物资的同时,自治区工信厅第一时间对全区医疗器械、医药、纺织、化工等企业进行摸底调研,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转产生产口罩、防护服、消杀用品等防疫用品。迅速制定出台《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鼓励我区防疫用品产业加大投资的通知》,提出对转产、技改、新建防疫用品的项目,给予设备补贴、贷款贴息等8项支持政策,鼓励防疫用品产业加大投资。遴选公布64户自治区重点防疫用品生产企业,其中36户入选国家防疫物资重点保障企业名单,目前20户企业获得低利率专项再贷款8.24亿元。多次对接协调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中石化、山东省工信厅等有关单位,帮助企业购买生产设备和原材料,保障了项目投产时基本所需。自治区工信厅指派处级干部进驻企业,现场办公,帮助企业解决原料运输、设备调试、零部件加工、厂房租用、疫情防控措施等具体问题。截至3月31日,全区已有16家企业的22条口罩生产线建成投产,日产量已达140万只,已累计生产口罩900万只。全区范围内一条聚丙烯—熔喷布及无纺布—口罩的产业链正在形成。5家企业转产防护服,日产能1万件,累计产量逾5万件,区内防护服已完全实现了自给自足。21家企业生产消杀产品,累计生产18500吨,产品不仅满足了区内需求,还大量供应陕西、甘肃、内蒙古、四川等省区。
记者:企业复工复产,关系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工业和信息化厅都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什么成效?
赵旭辉:我们在抓好疫情防控物资保障的同时,提前谋划,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分区分级、精准有序加快企业复工复产。
一是扎实做好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复工复产。印发了《关于督促全区工业企业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重点工业企业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专项督查的通知》,对各地、园区和重点企业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发挥信息技术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征集发布四批次54个信息产品,涵盖视频会议、网上办公、云服务、在线检测诊断、信息报送、大数据分析等,向全社会公开提供免费使用。提请出台《加强科学防控疫情有序推进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的工作方案》,明确在筑牢疫情防控体系,杜绝疫情向园区、厂区扩散的前提下,支持防疫物资和生活保障类企业全面复工,支持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加快复工。截至3月10日,占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70%左右的60户龙头企业已100%复工。
二是精准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持续向好,我们提请出台《关于进一步精简审批优化服务精准稳妥推进企业复工复产的实施方案》,完善分区分级企业服务机制,优化复工复产政务服务机制,强化依法依规监督服务机制,规范审批事项,提供便利服务,精准有序、稳妥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同时将中、低风险地区一律由复工前审批备案改为复工后核查督查的方式,压实企业疫情防控主体责任,提高企业复工复产效率。
三是适时出台政策保障企业复工复产。针对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局面,我们提请自治区政府出台执行期6个月的《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18条硬核措施,提振企业信心。聚焦疫情对经济运行的冲击,围绕做好“六稳”工作,我们提请自治区政府出台了为期三年的《自治区工业经济稳增长二十四条意见》,建立政策落实部门联动机制,助推企业复工复产。截至3月31日,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开工率从2月9日的45%提高到94.4%,复工企业达到1118户,复工人数近24万,人员返岗率84%。
记者:当前,各地各部门都在变压力为动力、化危为机,全力推动经济平稳运行,工业和信息化厅有哪些行动和打算?
赵旭辉:稳定工业经济运行是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在持续巩固疫情防控工作成果的同时,聚焦工业经济运行、聚焦企业,持续跟踪、纾困解难,为稳定经济社会大局提供有力支撑。
一方面是聚焦重点优化服务。突出园区厂区“两个重点”,在自治区23名省级领导点对点包抓园区工作的基础上,建立10名厅领导、11个处室分工对口包抓23个园区工作责任制,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助推企业复工复产。抽调骨干力量组建园区厂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服务保障工作专班,建立“问题台账”,跟踪解决,对账销号,力促企业恢复生产、平稳运行。
另一方面是倾情用力暖企稳企。开辟线上服务“企业复工复产服务专栏”,接入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我的宁夏”App。千方百计缓解企业复工复产融资压力。组织区内6家主要云服务商形成云资源目录,协调37家信息技术企业,公开发布三批次68款阶段性免费服务产品。帮助企业降本增效,为小微企业延期缴纳房产税2.6亿元。支持贷款贴息项目70个,贴息资金1.8亿元。
下一步,主要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政策性扶持。继续协调各地各有关部门深入宣传落实国家、自治区惠企政策,督促自治区有关部门加快出台相关政策深化细化配套措施,督促市、县(区)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和速度,加大对政策落实的专项督察检查力度,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二是强化针对性指导。督促指导各地在保障重点企业复工复产的同时,分区分级精准施策,落实差异化防控策略,推动生产性企业全面复工复产,强化复工复产要素保障和事后监管。三是确保恢复性增长。围绕做好“六稳”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产业链要素联动,优化工业结构,实施产业集群培育、三大改造提升、园区示范引领行动计划,努力实现全年目标。同时加快相关应急物资产业布局,推动建立引进应急储备机制,弥补我区相关应急物资生产和储备短板。
 
  
      